一、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团队建设
中心通过突出思政引领、紧扣立德树人、坚守师德底线,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坚守“四个相统一”。
深挖“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校训传统,在中心新聘教职工岗前培训等各类培训中专门开设师德师风教育专题,支持鼓励中心教师走出去、学回来,积极参加各类研讨培训提升实验教学能力。在上述举措下,典型教师不断涌现: 1 人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 1 人获黑龙江省教育系统师德先进个人, 1 人获省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1 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1 人获评全国石油与化工教育青年教学名师、校第三届教学突出奖, 1 人获评第三届实验教学突出奖。
中心注重实验与理论教学之间的互通与融合,实验课教师均加入理论课程教学团队,构建了多层次的优秀教学团队。通过特色品牌“明德讲堂”等教师互访、研讨会、讲座等方式,大力推动校内师资与校外师资的流动,引入了行业头部企业总经理、总工等在内的 10 名高水平人才。中心教学、科研、技术等各类人员兼容联动、各司其职,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
中心现有固定教职工 35 人,其中正高级 21 人(60.0%),副高级 11 人(31.4%), 45 周岁以下 20 人(57.1%),五年共有流动人员 41 人,国家级人才 18人,打造了专业化、高资历的优秀师资队伍。
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定期举办院内教学节、教学经验交流会、教学设计培训会等活动约 12 次/年,并安排专任教师国内相关培训和高水平教学会议约 4 人/年,提升了中心教师业务水平。
二、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与人才培养
1. 育人理念及落实情况
结合学校立足航天、服务国防的办学定位,发挥化学学科实践与应用特色突出的优势,致力于培养学风严谨、追求卓越的拔尖创新人才。坚持立德树人,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习成效驱动”的教学理念,建立“思政引领、科(产)教融合、赛创同行”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基础/综合实验、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与师生联合支部、学生工作中心有效衔接,形成实践创新育人链条;与学院自主建立的校外产研院所和研究中心有效联动,构建实践创新创业平台,确保育人理念的落实。
2. 教学体系建设情况
基于学校四类杰出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以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效为目标的教学体系。在大类集群和低+中年级专业阶段,构建难度递进的公共基础和技术基础实验层次,涵盖大学化学、 “四大”化学及化工原理实验;在中+高年级专业阶段,构建凸显工科/理科特色的专业综合实验层次;将创新实践与创业训练覆盖所有年级。各层次实验课程均设有基础训练、综合训练、创新训练项目,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落实于各实践环节。
3. 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示范中心五年面向全校 30 多个专业 17000 多名学生开设了 264 门次实验课,含独立设置的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创新实验和创业实践,及全校公共基础课的课内实验,年均教学工作量约 7 万人时,未出现过教学事故。
4. 实验类型占比情况
示范中心可开设实验项目 241 个,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占比分别为 25.31%和 74.69%,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占比分别为 75.93%和 17.01%。
5. 学科竞赛举办情况
示范中心举办国家级竞赛 3 次,省级竞赛 1 次。在校内连续举办 10 届“聚合杯”化学实验技能大赛,近 5 年参赛队伍超 300 支,参赛学生 924 人。与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共同举办了首届“全国大学生电化学测量技术竞赛”, 118 所院校的 690支队伍、 1700 余名同学参赛。
6. 创新创业活动
示范中心教师组织并指导本科生参加各类创新实践获奖共计 262 人,其中获国际/国家级竞赛奖励 25 项, 77 人获奖;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获奖 18 组, 43 人获奖。学生发表 SCI 论文 67 篇,获授权发明专利 12 件。本科生廉云龙以第一作者在 Nano-Micro Letters (IF: 26.6)发表论文,获“科技专项”保研资格。通过跟进培养,近五年 6 次带队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奖项( 2 金 1 银 3铜),学生依托获奖项目创立 5 家企业。
三、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
1.改革思路
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贯穿实验教学全环节。在基础实验层面,新增 25 个实验项目,引入高阶性和创新性及科研转化内容,提升实验与理论配合度。在专业实验层面,设置 6 门实验课,涵盖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累计开出 183 个实验项目及 14 个虚仿项目。将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 6 门创新创业实验课,涵盖方案设计到性能测试全过程,学生得到完整的创新实践训练。
革新原有实验设置方式和运行模式,全面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学生结合自身需求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实现实验教学“私人定制”。针对“灌输式”实验教学的痛点问题,在物理化学实验、化工基础实验等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能力;建成的虚仿实验,将难以观测(如电化学 DNA 生物传感器虚仿实验)、难以实施(如 TATB 炸药合成虚仿实验)实验转化为线上项目,开拓视野,培育思维。聚焦“双碳”和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成立哈工大无锡新材料研究院等“教、科、产”全环节培养平台,形成科(产)教融合培养链条。
依托教学委员会、学生、企业导师及就业单位评教与评价,构建“校内外双循环”质量监督和持续改进体系,以闭环反馈机制提升实验内涵和教学水平。
2. 改革成效
近 5 年,中心教改成绩斐然。承担 42 项省级及以上教研项目,获省级教学成果奖 8 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 5 项、省部级奖励 17 项;嫦娥五号月壤取芯软袋、天问一号国旗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依托教师最新科研成果转化实验项目 25 项, “嫦娥五号”取芯软袋表面改性技术成功转化为“碳纤维表面处理及对材料性能影响”教学实验。新开实验课 6 门,自制与改装实验设备 16 台套实现全部应用;编写实验教材 6 本,出版学术专著 6 部、数字课程 2 部。获评国家级一流课程 3 门,省级一流课程 5 门;建成在线开放课 7 门、虚仿实验项目 14 个( 1个项目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牵头建设省级虚拟教研室 1 个。中心教师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光华工程科技奖等国家/省部级荣誉 12 人次;获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本科院校课程思政能力竞赛一等奖等国家/省部级竞赛奖和案例奖 4 项;学生累计获国际级/国家级竞赛奖励 25 项;中心成功举办国家/省级实验竞赛 4 项,指导学生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奖励 6 项( 2 金 1 银 3 铜)。在中国大学教学、化工高等教育、化学教育、大学化学、实验室研究与探索、实验技术与管理等期刊发表高质量教改论文 27 篇。